理星(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菜单 Close 公司首页 公司介绍 公司动态 证书荣誉 联系方式 在线留言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公司动态 >磷脂酰丝氨酸对脂肪细胞分化的抑制作用
公司动态

磷脂酰丝氨酸对脂肪细胞分化的抑制作用

发表时间:2025-09-10

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作为细胞膜磷脂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直接通过“阻断”脂肪细胞分化的单一环节发挥作用,而是通过调控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关键信号通路、转录因子活性及细胞代谢状态,从多个层面抑制前脂肪细胞向成熟脂肪细胞的转化,其作用机制具有显著的靶向性与关联性。

从调控前脂肪细胞“启动分化”的信号通路来看,磷脂酰丝氨酸的核心作用靶点之一是PI3K/Akt信号通路—— 这一通路是前脂肪细胞接收“分化信号”(如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后启动分化的关键通路。当它通过细胞膜整合或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时,可抑制PI3K的激活效率,进而减少下游Akt蛋白的磷酸化水平;而磷酸化的Akt会进一步激活下游的mTOR复合物,促进前脂肪细胞从“静息状态”进入“增殖分化状态”。磷脂酰丝氨酸对该通路的抑制,会直接削弱前脂肪细胞对分化信号的响应能力,延缓其从G1期向S期的细胞周期转换,减少进入分化程序的细胞数量,从而在分化起始阶段形成“抑制屏障”。

在脂肪细胞分化的“核心转录调控”环节,磷脂酰丝氨酸主要针对PPARγ(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和C/EBPα(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 这两种“分化主控因子”发挥作用。PPARγ是脂肪细胞分化的“开关分子”,其激活后可启动一系列脂肪细胞特异性基因(如脂肪酸结合蛋白4、脂蛋白脂肪酶)的表达,推动细胞合成脂肪、形成脂滴;C/EBPα则可与PPARγ形成协同作用,进一步强化分化程序。研究表明,磷脂酰丝氨酸可通过两种方式抑制这两种转录因子:一是通过调控细胞内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活性,促进PPARγ和C/EBPα的去乙酰化修饰,降低其与 DNA的结合能力,从而抑制下游靶基因的转录;二是通过减少细胞内“脂质合成相关辅酶”(如 NADPH)的生成,间接削弱PPARγ的激活效率 ——NADPH是脂肪酸合成的关键辅酶,其含量下降会导致细胞内脂质前体物质减少,反向抑制PPARγ介导的“脂质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形成“代谢-转录”的协同抑制效应。

此外,磷脂酰丝氨酸还可通过影响前脂肪细胞的细胞骨架重构与细胞膜特性,间接抑制分化过程。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会从梭形的成纤维细胞样形态,逐渐转变为圆形、富含脂滴的成熟脂肪细胞形态,这一过程依赖细胞骨架(如微管、微丝)的动态重构。磷脂酰丝氨酸作为细胞膜内侧的磷脂成分,其含量变化会影响细胞膜的流动性与机械稳定性 —— 当外源性补充它时,细胞膜的磷脂组成改变,可抑制细胞骨架蛋白(如肌动蛋白)的聚合与重排,阻碍前脂肪细胞形态向成熟脂肪细胞的转变;同时,细胞膜流动性的降低还会影响分化相关信号分子(如TGF-β)的受体定位与活性,进一步削弱分化信号的传递效率。

从细胞代谢层面来看,磷脂酰丝氨酸对脂肪细胞分化的抑制还与糖酵解与脂肪酸氧化的平衡调节相关。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代谢模式会从“以糖酵解为主”转向“以脂肪酸合成与储存为主”,而磷脂酰丝氨酸可通过提升细胞内“AMP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的活性 ——AMPK 是调控细胞能量代谢的“能量传感器”,其激活后会抑制脂肪合成相关酶(如乙酰辅酶A羧化酶)的活性,同时促进脂肪酸氧化相关酶(如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的表达,使细胞代谢倾向于“分解脂肪”而非“储存脂肪”,从能量代谢角度切断成熟脂肪细胞形成所需的 “脂质原料供给”,最终抑制脂肪细胞分化的完成。

目前的研究还发现,磷脂酰丝氨酸对脂肪细胞分化的抑制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通常体外实验中为10-50μmol/L),随着它的浓度升高,其对PPARγ、C/EBPα的抑制效果及对PI3K/Akt通路的阻断作用会显著增强,但浓度过高时可能对细胞产生非特异性毒性;同时,磷脂酰丝氨酸的抑制作用还与细胞类型相关,对小鼠3T3-L1前脂肪细胞、人源皮下前脂肪细胞的抑制效果更为明确,而对内脏前脂肪细胞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弱,这也提示其作用可能存在组织特异性差异,为后续在代谢疾病干预中的应用提供了方向。

本文来源于理星(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http://www.enzymecod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