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星(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菜单 Close 公司首页 公司介绍 公司动态 证书荣誉 联系方式 在线留言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公司动态 >磷脂酰丝氨酸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从代谢到免疫调节
公司动态

磷脂酰丝氨酸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从代谢到免疫调节

发表时间:2025-10-30

磷脂酰丝氨酸(PS)作为一种重要的磷脂类物质,与肠道菌群之间存在复杂的双向相互作用,既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影响代谢过程,又借助菌群介导的信号通路参与免疫调节,对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及整体健康具有关键意义,具体作用机制与影响如下:

一、对肠道菌群的调控作用:塑造优势菌群结构

磷脂酰丝氨酸通过自身的化学特性及代谢产物,选择性影响肠道菌群的生长与繁殖,推动菌群结构向“有益菌主导”的方向转变:

提供营养底物,促进有益菌增殖

肠道内的有益菌(如双歧杆菌、乳酸菌)无法自主合成磷脂类物质,磷脂酰丝氨酸可作为这类菌群的外源性营养底物,为其生长提供必需的磷脂成分。体外实验显示,向含双歧杆菌的培养基中添加 50-100μg/mL磷脂酰丝氨酸,双歧杆菌的增殖速率提升 30%-40%;人体补充它(每日 200mg,持续4周)后,粪便中双歧杆菌、乳酸菌的相对丰度分别增加 25%-35%20%-30%,有益菌在菌群中的占比显著提升。

抑制有害菌生长,减少肠道毒素产生

磷脂酰丝氨酸的分子结构中含有的丝氨酸残基与脂肪酸链,可改变有害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产气荚膜梭菌)的细胞膜通透性:一方面,磷脂酰丝氨酸可嵌入有害菌细胞膜,破坏其脂质双层结构,导致细胞内物质外泄而抑制生长;另一方面,它能降低有害菌的鞭毛运动能力,减少其在肠道黏膜的定植。研究表明,补充它可使肠道内大肠杆菌的丰度降低 40%-50%,产气荚膜梭菌产生的肠毒素(如 α 毒素)含量减少 35%-45%,降低肠道炎症的诱发风险。

调节菌群代谢产物谱,优化肠道微环境

肠道菌群代谢的短链脂肪酸(SCFAs,如乙酸、丙酸、丁酸)是维持肠道健康的关键物质,PS 可通过调控菌群结构改善 SCFAs 的生成:补充磷脂酰丝氨酸后,肠道内丁酸产生菌(如罗斯氏菌属)的丰度增加,丁酸产量提升 25%-30%。丁酸不仅能为肠道上皮细胞供能,还能降低肠道pH值,进一步抑制有害菌繁殖,形成“PS→有益菌增殖→丁酸增加→肠道环境优化”的正向循环。

二、肠道菌群对磷脂酰丝氨酸的代谢转化:拓展生物活性维度

肠道菌群并非被动接受磷脂酰丝氨酸的调控,还能通过自身的酶系统对其进行代谢转化,生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衍生物,增强其生理功能:

磷脂酶介导的水解代谢

肠道菌群(如双歧杆菌、拟杆菌)分泌的磷脂酶A、磷脂酶C可将磷脂酰丝氨酸水解为丝氨酸、脂肪酸及溶血磷脂酰丝氨酸(LPSer):

水解产生的丝氨酸可作为肠道细胞的营养物质,参与蛋白质合成或转化为甘氨酸、蛋氨酸等其他氨基酸,补充肠道氨基酸池;

脂肪酸(如不饱和脂肪酸)可调节肠道黏膜的脂质代谢,增强黏膜屏障的完整性;

LPSer 作为磷脂酰丝氨酸的活性衍生物,具有更强的免疫调节活性,可通过肠道吸收进入循环系统,发挥全身性的免疫调控作用。

菌群代谢对磷脂酰丝氨酸生物利用度的提升

磷脂酰丝氨酸本身的脂溶性较强,直接摄入后在肠道的吸收效率较低(约 10%-15%),肠道菌群的代谢作用可改善这一问题:菌群分泌的胆汁盐水解酶能促进它与胆汁酸的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提升其在肠道的溶解与吸收效率;同时,菌群代谢产生的 SCFAs 可降低肠道pH值,增强磷脂酰丝氨酸的稳定性,减少其在肠道内的降解,使它的生物利用度提升至 20%-25%

三、双向互作介导的免疫调节:从肠道局部到全身免疫

磷脂酰丝氨酸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最终通过免疫通路实现对肠道局部及全身免疫的调节,核心机制围绕“肠道黏膜屏障修复”与“免疫细胞活性调控”展开:

强化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减少免疫应激

肠道黏膜是机体的第一道免疫屏障,磷脂酰丝氨酸与菌群的互作可从结构与功能两方面强化屏障:

结构层面:磷脂酰丝氨酸促进肠道上皮细胞的增殖与紧密连接蛋白(如 OccludinZO-1)的表达,减少肠道上皮间隙,降低肠道通透性;同时,菌群代谢产生的丁酸可增强 PS 的这一作用,使肠道上皮细胞的紧密连接强度提升 30%-40%,减少未被完全消化的食物大分子或肠道毒素进入循环系统,避免引发免疫应激。

功能层面:磷脂酰丝氨酸与菌群协同调节肠道黏液的分泌,增加黏液层厚度,黏液中的黏蛋白可包裹有害菌,阻止其与肠道黏膜接触,降低免疫细胞的激活频率,维持肠道局部的免疫稳态。

调控免疫细胞活性,平衡免疫应答

磷脂酰丝氨酸与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可通过肠道相关淋巴组织(GALT)调控免疫细胞的分化与功能,平衡先天性免疫与适应性免疫:

对先天性免疫:磷脂酰丝氨酸及 LPSer 可与肠道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表面的受体(如 Toll 样受体 4TLR4)结合,适度激活免疫细胞,增强其吞噬病原体的能力;同时,抑制过度的炎症因子(如 TNF-α、IL-6)释放,避免肠道炎症的过度反应。

对适应性免疫:磷脂酰丝氨酸与菌群介导的 SCFAs 可促进肠道 Treg 细胞(调节性 T 细胞)的分化,Treg 细胞能分泌 IL-10 等抗炎细胞因子,抑制 Th1Th17 细胞等促炎细胞的活性,维持免疫应答的平衡;此外,还能促进 B 细胞产生分泌型免疫球蛋白 AsIgA),sIgA 可结合肠道内的病原体与毒素,阻止其黏附肠道黏膜,增强肠道的免疫防御能力。

四、影响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

磷脂酰丝氨酸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效果受多种因素调控,需重点关注以下两点:

来源与剂量

来源:大豆来源、动物来源(如脑提取物)的磷脂酰丝氨酸对肠道菌群的调控效果无显著差异,但植物来源磷脂酰丝氨酸的耐受性更优;

剂量:人体每日补充 100-300mg磷脂酰丝氨酸时,对菌群结构的调控效果很好,低于 100mg 则作用不显著,高于 300mg 可能因肠道磷脂代谢负担增加,导致菌群短暂失衡(如拟杆菌丰度轻微下降)。

个体菌群基线差异

不同个体的初始肠道菌群结构存在差异:菌群中有益菌占比高的个体,补充磷脂酰丝氨酸后菌群优化效果更显著;而肠道菌群紊乱(如有害菌占比高、菌群多样性低)的个体,需结合益生菌(如双歧杆菌制剂)联合补充,才能达到理想的相互作用效果。

磷脂酰丝氨酸与肠道菌群通过“双向互作”形成动态平衡:磷脂酰丝氨酸通过塑造优势菌群结构、优化菌群代谢产物,为肠道健康奠定基础;肠道菌群则通过代谢转化提升其生物利用度与活性,二者协同强化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平衡免疫应答。这一互作机制不仅为理解它的生理功能提供了新视角,也为通过“PS补充+菌群调节”干预肠道相关疾病(如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提供了潜在的应用方向。实际应用中需结合个体差异调整磷脂酰丝氨酸剂量与使用方式,最大化其与肠道菌群的协同健康价值。

本文来源于理星(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http://www.enzymecod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