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星(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菜单 Close 公司首页 公司介绍 公司动态 证书荣誉 联系方式 在线留言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公司动态 >运动饮料中磷脂酰丝氨酸的吸收动力学研究
公司动态

运动饮料中磷脂酰丝氨酸的吸收动力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5-09-10

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简称 PS)作为一种磷脂类功能性成分,在运动饮料中的吸收动力学研究,核心围绕其从胃肠道摄入到进入血液循环、发挥生理作用的全过程速率与规律展开,需结合其分子特性、运动饮料基质影响及人体生理状态综合分析。

从吸收起始的胃肠道过程来看,磷脂酰丝氨酸的分子结构中包含亲水性的磷酸丝氨酸头部与疏水性的脂肪酸尾部,这种双亲性使其在运动饮料中需依托基质形成稳定分散体系 —— 若饮料中添加了乳化剂(如蔗糖酯、单双甘油脂肪酸酯)或含有天然胶体(如瓜尔胶、黄原胶),可帮助其以纳米级乳滴形式存在,避免其在胃内因pH值变化(胃酸 pH 1-3)发生聚集沉淀,从而为后续肠道吸收奠定基础。进入小肠后,磷脂酰丝氨酸的吸收依赖肠道内的磷脂消化吸收机制:先小肠上段的脂肪酶(如胰脂肪酶)会逐步水解磷脂酰丝氨酸分子中的脂肪酸链,生成溶血磷脂酰丝氨酸(Lysophosphatidylserine,简称 LPS)与游离脂肪酸;随后,这些水解产物与肠道内的胆汁酸结合形成混合微胶束,借助肠道上皮细胞刷状缘的被动扩散或载体介导转运(如CD36NPC1L1等脂质转运蛋白)进入细胞内,这一阶段的吸收速率受运动饮料中脂肪含量的影响显著 —— 若饮料中含有少量中链甘油三酯(MCT)或长链脂肪酸,可激活肠道脂肪消化酶的活性,加速磷脂酰丝氨酸的水解与微胶束形成,使吸收启动时间缩短至摄入后30-60分钟;而若饮料为无脂配方,它的水解效率可能下降,吸收启动延迟至60-90分钟。

进入血液循环阶段后,磷脂酰丝氨酸的吸收动力学呈现“快速达峰、平稳代谢”的特征。通过人体口服给药试验(口服剂量通常为 100-300mg,符合运动饮料中PS的常见添加量)监测发现,它及其代谢产物(LPS、游离磷脂酰丝氨酸)在血浆中的浓度于摄入后1.5-2.5小时达到峰值(Cmax),峰值浓度通常在0.5-2μmol/L范围内,具体数值与饮料中 PS 的生物利用度直接相关 —— 当 PS 以磷脂复合物形式(如与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复配)添加于运动饮料时,其在肠道内的溶解度与稳定性提升,生物利用度可比单一 PS粉末提高20%-30%,对应的Cmax也更高。达峰后,血浆中磷脂酰丝氨酸的浓度以一级动力学方式缓慢下降,半衰期(t1/2)约为4-6小时,这一过程中,它主要通过脂蛋白(如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转运至全身组织,其中约30%-40%会被大脑、肌肉等靶组织摄取 —— 对于运动人群而言,肌肉组织对磷脂酰丝氨酸的摄取量会因运动刺激增加,这也使得运动状态下它的血浆清除速率略高于静息状态,半衰期可缩短至3.5-5小时。

从代谢与排泄环节来看,磷脂酰丝氨酸在体内的降解主要发生在肝脏与肌肉组织:肝脏中的磷脂酶会进一步水解它的磷酸酯键,生成丝氨酸与甘油磷脂,丝氨酸可参与氨基酸代谢或重新合成其他磷脂,甘油磷脂则可进入脂质代谢途径;肌肉组织中磷脂酰丝氨酸的降解产物则更多用于细胞膜的修复与更新,尤其在运动后肌肉微损伤的修复过程中,这一代谢途径更为活跃。磷脂酰丝氨酸的排泄以代谢产物形式为主,少量未被吸收的磷脂酰丝氨酸会随粪便排出(排泄率约5%-10%),而代谢产生的小分子物质(如丝氨酸、短链脂肪酸)则主要通过肾脏随尿液排出,整个排泄过程无明显蓄积性,符合运动饮料中功能性成分的安全性要求。

此外,运动饮料的特殊配方(如碳水化合物、电解质的添加)也会对磷脂酰丝氨酸的吸收动力学产生间接影响:饮料中的葡萄糖、果糖等碳水化合物可通过促进肠道蠕动加快它的胃排空速率,使其更早到达小肠吸收部位;而钠、钾等电解质则可维持肠道上皮细胞的正常渗透压,保障脂质转运蛋白的活性,间接提升磷脂酰丝氨酸的吸收效率,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运动饮料中 其吸收动力学的复杂性,也为其在运动营养领域的应用(如改善运动后疲劳、提升认知功能)提供了吸收层面的理论支撑。

本文来源于理星(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http://www.enzymecod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