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星(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菜单 Close 公司首页 公司介绍 公司动态 证书荣誉 联系方式 在线留言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公司动态 >功能性酸奶中磷脂酰丝氨酸的稳定性提升策略
公司动态

功能性酸奶中磷脂酰丝氨酸的稳定性提升策略

发表时间:2025-09-15

磷脂酰丝氨酸(PS)作为功能性酸奶中的关键活性成分,其稳定性易受酸奶加工(如均质、杀菌)、储存(温度、时间)及体系特性(pH、水分活度、蛋白酶活性)影响,可能发生氧化、水解或与其他成分相互作用,导致活性降低。针对这些挑战,需从原料预处理、加工工艺优化、体系组分调控及包装储存改进等多维度制定提升策略,以很大限度保留磷脂酰丝氨酸在酸奶中的活性与含量。

一、原料预处理:增强磷脂酰丝氨酸自身抗逆性

1. 微胶囊包埋技术

利用微胶囊对磷脂酰丝氨酸进行预处理,是提升其在酸奶中稳定性的核心手段。选择与酸奶体系相容性好、耐酸性与耐热性优异的包埋壁材,可在其表面形成物理屏障,隔绝外界环境(如酸性条件、氧气、蛋白酶)的破坏。常用壁材包括乳清蛋白(如 WPI)、麦芽糊精、β-环糊精及复配多糖(如果胶与阿拉伯胶):乳清蛋白具有良好的成膜性与乳化性,能通过加热变性形成致密的蛋白膜,包裹磷脂酰丝氨酸颗粒并减少其与酸奶中水分的接触,抑制水解;β-环糊精的疏水空腔可与它的疏水基团结合,形成包合物,降低磷脂酰丝氨酸在杀菌过程中的热敏感性,同时减少氧化反应;复配多糖(如果胶-阿拉伯胶)则能利用多糖的凝胶特性,在其表面形成弹性网络结构,耐受酸奶均质时的剪切力,避免包埋结构破裂。此外,可通过喷雾干燥或冷冻干燥制备微胶囊,控制微胶囊粒径在1-5μm,确保其均匀分散于酸奶中,不影响产品质地与口感。

2. 选择高纯度与耐加工型磷脂酰丝氨酸原料

原料本身的特性直接影响磷脂酰丝氨酸在酸奶中的稳定性。优先选用高纯度(纯度90%)的磷脂酰丝氨酸原料,减少杂质(如游离脂肪酸、磷脂酶)的引入 —— 杂质中的游离脂肪酸易与其竞争氧化底物,加速它的氧化;而残留的磷脂酶可能在酸奶储存过程中催化磷脂酰丝氨酸水解,生成丝氨酸与脂肪酸,导致活性流失。同时,可选择经过预处理的 “耐加工型”磷脂酰丝氨酸,例如通过分子修饰(如乙酰化)增强其耐酸性:乙酰化修饰可降低其分子中氨基的质子化程度,减少在酸奶酸性条件(pH4.0-4.5)下的电荷排斥,避免它的颗粒聚集,同时提升其对蛋白酶的耐受性,减少水解风险。

二、加工工艺优化:减少磷脂酰丝氨酸在生产环节的损耗

1. 杀菌工艺的精准调控

酸奶加工中的高温杀菌(如巴氏杀菌、UHT 杀菌)是导致磷脂酰丝氨酸热降解的主要因素之一,需在保证酸奶微生物安全的前提下,优化杀菌温度与时间,平衡“杀菌效率”与“磷脂酰丝氨酸保留率”。对于巴氏杀菌型酸奶,可将传统的“60-65/30min”工艺调整为“低温长时”或“中温短时”模式:例如采用“58-60/40min”,在满足杀菌要求的同时,降低磷脂酰丝氨酸的热暴露强度,减少其分子结构中磷酸酯键的断裂;对于UHT杀菌型酸奶(需耐受 135-150℃瞬时高温),则需结合它的微胶囊包埋处理,同时缩短瞬时杀菌时间(如从 4-6s 缩短至 2-3s),并控制杀菌后冷却速率,快速将料液温度降至 40℃以下,避免它在高温区间的持续降解。此外,可采用 “分段杀菌” 策略,先对酸奶基料(不含PS)进行高温杀菌,待基料冷却至 40-45℃(发酵温度)后,再将预处理后的磷脂酰丝氨酸(如微胶囊化PS)添加至基料中,完全规避它与高温的直接接触,很大限度减少热损耗。

2. 均质工艺的参数适配

均质工艺的剪切力可能破坏磷脂酰丝氨酸的微胶囊结构或导致磷脂酰丝氨酸颗粒聚集,需优化均质压力与温度。一般而言,功能性酸奶的均质压力宜控制在15-20MPa,避免过高压力(如>25MPa)产生的强剪切力撕裂其微胶囊的壁材;均质温度选择55-60℃,此温度下酸奶基料的黏度适中,既能保证均质效果(使脂肪球与 PS 颗粒均匀分散),又能避免高温与高剪切力的协同作用对磷脂酰丝氨酸的破坏。此外,均质前需确保其微胶囊与基料的预混合充分:将微胶囊化磷脂酰丝氨酸先与少量脱脂乳或水混合,制成质量分数为5%-10% 的磷脂酰丝氨酸悬浮液,再缓慢加入酸奶基料中,搅拌速率控制在 100-200r/min,避免高速搅拌产生的气泡携带氧气,加速它的氧化。

三、酸奶体系组分调控:构建稳定的微观环境

1. pH值与缓冲体系优化

酸奶的酸性环境(pH 4.0-4.5)易导致磷脂酰丝氨酸的氨基质子化,破坏其分子结构稳定性,同时激活酸奶中乳酸菌产生的蛋白酶,催化其水解,可通过调整酸奶的pH值或引入缓冲体系,缓解酸性条件对它的影响。一方面,可适当提高酸奶的终pH值(如从4.0提升至4.3-4.5),通过控制发酵时间(缩短1-2h)或选择产酸速率较慢的发酵菌种(如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与嗜热链球菌的复配菌种,比例调整为1:2),减少乳酸生成量,降低体系酸度;另一方面,添加适量缓冲剂(如柠檬酸钠、磷酸氢二钾),浓度控制在0.1%-0.3%,此类缓冲剂可与酸奶中的乳酸结合,维持体系pH值稳定,减少pH波动对磷脂酰丝氨酸结构的冲击,同时抑制蛋白酶的活性 —— 柠檬酸钠可通过螯合蛋白酶活性中心的金属离子(如 Ca²⁺),降低蛋白酶对它的水解效率。

2. 抗氧化剂与协同组分添加

酸奶中的氧气(来自原料乳、加工过程混入的空气)是导致磷脂酰丝氨酸氧化的主要诱因,需引入抗氧化剂抑制氧化反应。选择天然、安全且与酸奶风味适配的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生育酚)、茶多酚、迷迭香提取物:维生素E可与其协同作用,优先与体系中的自由基结合,减少自由基对它不饱和脂肪酸链的攻击;茶多酚(如 EGCG)具有强抗氧化性,能清除酸奶中的活性氧(ROS),同时与磷脂酰丝氨酸形成氢键,增强 PS 的分子稳定性;迷迭香提取物中的迷迭香酚与鼠尾草酸,可抑制脂肪氧合酶的活性,减少其氧化产物(如醛类、酮类)的生成,且不会对酸奶的风味产生不良影响。添加量需严格控制(维生素 E 0.02%-0.05%、茶多酚 0.01%-0.03%),避免过量导致酸奶口感发涩。此外,可添加乳清蛋白或酪蛋白磷酸肽(CPP)作为协同组分:乳清蛋白可与它的形成复合物,通过蛋白的疏水相互作用包裹磷脂酰丝氨酸,减少其与氧气的接触;CPP 则能螯合酸奶中的 Fe³⁺、Cu²⁺等过渡金属离子(此类离子会催化PS氧化),降低氧化反应速率。

3. 控制水分活度与脂肪含量

酸奶的水分活度(Aw)过高(通常酸奶 Aw0.95)会加速磷脂酰丝氨酸的水解反应,可通过添加低聚糖(如低聚果糖、麦芽糖醇)或膳食纤维(如菊粉)降低体系Aw。低聚糖与膳食纤维具有较强的持水性,能与酸奶中的自由水结合,将Aw控制在0.92-0.94,减少自由水与它的接触,抑制其水解;同时,低聚糖作为益生元,还能与酸奶中的乳酸菌协同作用,提升产品功能性。此外,调整酸奶的脂肪含量也可影响磷脂酰丝氨酸稳定性:低脂或脱脂酸奶中,它因缺乏脂肪相的保护,易暴露于水相环境中发生氧化与水解,可适当提高脂肪含量(如从 0.5% 提升至 2%-3%),使其分散于脂肪相或油水界面,利用脂肪的疏水特性隔绝水相中的蛋白酶与氧气,增强磷脂酰丝氨酸的稳定性;若需保持低脂特性,则需通过强化微胶囊包埋(如采用双层包埋:内层乳清蛋白,外层果胶),弥补脂肪保护的不足。

四、包装与储存条件改进:延长磷脂酰丝氨酸活性保留期

1. 阻隔性包装材料选择

包装材料的氧气阻隔性直接影响磷脂酰丝氨酸在储存过程中的氧化程度,需选用高阻隔性材料,减少外界氧气渗入。常用包装材料包括EVOH(乙烯-乙烯醇共聚物)复合膜、铝塑复合膜及阻隔性PP(聚丙烯)容器:EVOH复合膜的氧气透过率(OTR)极低(23℃、65% RH条件下,OTR0.1cc/㎡・24h),能有效隔绝氧气;铝塑复合膜则通过铝箔的完全阻隔性,实现“零氧气渗透”,适用于长期储存的功能性酸奶;阻隔性PP容器则通过添加阻隔剂(如纳米黏土),提升材料的氧气阻隔性能,同时具备良好的耐热性与可回收性,适配酸奶的灌装与杀菌工艺。此外,包装过程需采用 “真空灌装”或“惰性气体保护”技术:真空灌装可去除包装内的空气,减少氧气与磷脂酰丝氨酸的接触;惰性气体(如氮气)保护则在灌装后向包装内充入氮气,置换空气,进一步降低氧气浓度(控制包装内氧气含量<1%),抑制其氧化。

2. 储存温度与时间控制

低温储存是减缓磷脂酰丝氨酸降解的关键,需严格控制酸奶的储存温度与保质期,它在低温条件下(0-4℃)的氧化与水解速率显著降低,因此,功能性酸奶需全程冷链储存(从生产后冷却、运输到终端销售,温度维持在0-4℃),避免常温储存(如 25℃以上)导致磷脂酰丝氨酸的活性快速流失 —— 研究表明,4℃储存时,它在酸奶中的保留率在30天内可维持85%以上,而25℃储存时,30天内保留率仅为60%左右。同时,需根据其稳定性数据合理设定保质期:通过加速试验(如37℃、75%RH条件下储存)评估磷脂酰丝氨酸的降解速率,结合实际冷链条件下的稳定性测试,将保质期控制在21-28天,避免因储存时间过长导致它的活性低于标注含量。此外,储存过程中需避免温度波动(如反复冷藏-室温),温度波动会导致酸奶体系中的水分迁移,破坏其微胶囊结构或促进蛋白酶活性恢复,加速降解。

本文来源于理星(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http://www.enzymecod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