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星(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菜单 Close 公司首页 公司介绍 公司动态 证书荣誉 联系方式 在线留言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公司动态 >磷脂酰丝氨酸与膳食纤维的协同控糖效果
公司动态

磷脂酰丝氨酸与膳食纤维的协同控糖效果

发表时间:2025-09-11

磷脂酰丝氨酸(PS)与膳食纤维在控糖领域的协同作用,核心在于二者从“中枢信号调节”与“肠道物理-生理干预”两个不同维度切入,形成“上游调控食欲-中游延缓吸收-下游改善代谢”的完整控糖链条,彼此互补且放大效果,具体协同机制可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一、协同抑制食欲与控糖冲动,减少外源糖摄入

控糖的首要环节是减少不必要的糖分摄入,二者在此环节形成精准配合。膳食纤维(尤其是可溶性膳食纤维,如β-葡聚糖、果胶)进入胃肠道后,会吸水膨胀形成凝胶状结构,填充胃腔并延长胃排空时间,通过物理性“饱腹信号”抑制饥饿感,同时延缓胃内食物(包括碳水化合物)向小肠的转运速度,避免因快速饥饿引发的“高糖食物渴望”。而磷脂酰丝氨酸则从中枢层面强化这一效果:作为大脑神经细胞膜的关键成分,它可维持下丘脑(食欲与血糖调节中枢)的神经信号传递效率,一方面增强5-羟色胺等“饱腹神经递质”的作用,进一步抑制进食欲望;另一方面优化下丘脑对血糖波动的感知敏感性,减少因中枢对“血糖偏低”的误判而产生的“嗜糖冲动”(如餐后血糖短暂下降时对甜食的渴望)。二者结合,既通过肠道物理饱腹减少“想吃糖”的需求,又通过中枢信号调节降低“想嗜糖”的欲望,从源头减少外源糖的摄入,为血糖稳定奠定基础。

二、协同延缓碳水化合物分解与葡萄糖吸收,平抑餐后血糖峰值

餐后血糖骤升是引发血糖波动、加重胰岛素负担的关键,二者在此环节通过“物理阻隔+酶活性调节”的协同方式,显著延缓葡萄糖进入血液的速度。膳食纤维的核心作用在于“物理阻隔”:其凝胶结构可包裹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形成“屏障”阻碍消化酶(如淀粉酶)与碳水化合物的接触,同时减缓小肠黏膜对葡萄糖的吸收速率,避免葡萄糖快速大量进入血液,从而降低餐后血糖峰值高度、延长血糖上升时间。而磷脂酰丝氨酸则通过“代谢调节”辅助这一过程:它可影响肠道内与碳水化合物分解相关的酶活性(如抑制部分淀粉酶的活性),进一步减缓碳水化合物分解为葡萄糖的速度;同时,磷脂酰丝氨酸还能改善肠道黏膜细胞的膜功能,优化肠道对葡萄糖的“选择性吸收”—— 在不影响必需营养素吸收的前提下,适度降低肠道黏膜对葡萄糖的转运效率,与膳食纤维的 “物理阻隔” 形成叠加,进一步延缓葡萄糖吸收速率,使餐后血糖曲线更平缓,避免血糖骤升骤降对机体的冲击。

三、协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提升血糖代谢效率

胰岛素是调节血糖的核心激素,其敏感性下降(胰岛素抵抗)是导致血糖失控的重要原因,二者在此环节通过不同机制协同提升胰岛素敏感性,优化血糖代谢。膳食纤维(尤其是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发挥作用:它能促进肠道内有益菌(如双歧杆菌、乳酸菌)的增殖,抑制有害菌生长,而有益菌代谢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如丁酸)可通过两条途径改善胰岛素抵抗 —— 一是直接作用于脂肪细胞和肌肉细胞,促进细胞表面胰岛素受体的表达与活性,增强细胞对胰岛素的“响应能力”;二是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肝脏,抑制糖异生(肝脏将非碳水化合物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减少内源性葡萄糖生成。

磷脂酰丝氨酸则从细胞层面和内分泌层面辅助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一方面,磷脂酰丝氨酸作为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可维持脂肪细胞、肌肉细胞等“靶细胞”膜的流动性与完整性,确保胰岛素受体能正常镶嵌在细胞膜表面并与胰岛素结合,为胰岛素发挥作用提供“结构基础”;另一方面,磷脂酰丝氨酸可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的活性,减少慢性应激状态下皮质醇的过度分泌 —— 皮质醇过量会抑制胰岛素的作用、促进胰岛素抵抗,它通过降低皮质醇水平,间接减轻其对胰岛素敏感性的负面影响。二者结合,既通过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直接提升靶细胞对胰岛素的响应,又通过细胞膜结构优化和应激激素调节,为胰岛素发挥作用扫清障碍,协同改善整体血糖代谢效率,帮助机体更稳定地控制血糖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二者的协同控糖效果需建立在合理摄入剂量(如膳食纤维每日推荐摄入量25-30g,磷脂酰丝氨酸参考成人每日100-300mg)和均衡饮食的基础上,无法替代降糖药物;同时,其效果可能因个体差异(如肠道菌群构成、胰岛素抵抗程度)有所不同,相关协同机制仍需更多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与细化。

本文来源于理星(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http://www.enzymecod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