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星(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菜单 Close 公司首页 公司介绍 公司动态 证书荣誉 联系方式 在线留言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公司动态 >什么是磷脂酰丝氨酸在食品中的生物利用度?
公司动态

什么是磷脂酰丝氨酸在食品中的生物利用度?

发表时间:2025-07-10

磷脂酰丝氨酸(PS)在食品中的生物利用度是指其经过消化吸收后被机体利用的程度,这一过程受其来源、食物基质、加工方式及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影响,具体机制和特点如下:

一、来源对生物利用度的影响

磷脂酰丝氨酸的来源主要分为天然提取(如大豆、蛋黄)和人工合成两类,不同来源的 PS 在消化吸收效率上存在差异:

天然来源:从大豆或蛋黄中提取的磷脂酰丝氨酸与食物基质中的其他脂质(如磷脂、甘油三酯)结合紧密,在消化过程中需经胰脂酶等酶类分解为游离形式后才能被吸收。研究表明,蛋黄来源的磷脂酰丝氨酸因分子结构与人体细胞膜磷脂更接近,其生物利用度略高于大豆来源,但差异并不显著(两者吸收率均在 30%-50% 左右)。

合成:人工合成的磷脂酰丝氨酸多为化学修饰产物,分子稳定性较高,在胃肠道中不易被破坏,理论上吸收率可能略高,但目前临床数据显示其与天然磷脂酰丝氨酸的生物利用度差异较小,且长期安全性仍需进一步验证。

二、食物基质的干扰与协同作用

磷脂酰丝氨酸在食品中并非单独存在,其生物利用度受食物中其他成分的影响:

脂质协同作用:当磷脂酰丝氨酸与油脂(如植物油、动物脂肪)共同摄入时,脂质可促进其在肠道内形成乳糜微粒,增强其溶解度,从而提高吸收效率,例如,将其添加到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坚果或乳制品中,其吸收率可比单独摄入提高 10%-20%

膳食纤维与蛋白质的干扰:高纤维食物(如粗粮、蔬菜)中的纤维素可能与磷脂酰丝氨酸结合,阻碍其与消化酶的接触;过量蛋白质则可能通过竞争肠道转运载体,降低其吸收速率,因此,它与高纤维、高蛋白食物同服时,生物利用度可能下降约 15%-25%

三、加工方式对磷脂酰丝氨酸稳定性的影响

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温度、pH 值、加工时间等因素会影响磷脂酰丝氨酸的结构稳定性,进而改变其生物利用度:

高温处理:油炸、烘焙等高温加工(温度超过 180℃)可能导致磷脂酰丝氨酸分子中的不饱和脂肪酸链氧化断裂,破坏其磷脂结构,使吸收率下降,例如,油炸食品中的磷脂酰丝氨酸保留率仅为未加工原料的 60%-70%

温和加工:蒸煮、微波加热等低温加工方式对磷脂酰丝氨酸的破坏较小,其结构完整性可保留 80% 以上,生物利用度基本不受影响。此外,乳化处理(如将 PS 制成乳剂)能增加其在水中的分散性,进一步促进肠道吸收。

四、个体消化吸收能力的差异

个体的肠道功能、代谢状态也会影响磷脂酰丝氨酸的生物利用度:

消化酶活性:胰脂酶分泌不足或肠道菌群失衡的人群,对磷脂酰丝氨酸的分解能力较弱,可能导致吸收效率降低,例如,老年人因消化功能衰退,PS 的吸收率比年轻人低约 20%-30%

生理状态:胃肠道 pH 值异常(如胃酸过多或过少)会影响磷脂酰丝氨酸的溶解度,酸性过强可能导致其分子聚集,降低其与肠道黏膜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少吸收。

五、生物利用度的体内代谢特点

磷脂酰丝氨酸被肠道吸收后,主要通过淋巴系统转运至全身,优先分布于大脑、肝脏和肾脏等组织:

吸收速率:口服磷脂酰丝氨酸后,约在 2-4 小时达到血药浓度峰值,其中约 30%-50% 被肠道黏膜细胞吸收,其余随粪便排出。

组织利用:进入血液的磷脂酰丝氨酸中,约 60% 会被大脑组织摄取(通过血脑屏障),参与神经细胞膜的修复和神经递质合成;其余部分则分布于肝脏、肌肉等组织,发挥调节细胞代谢的作用。

磷脂酰丝氨酸在食品中的生物利用度整体处于 30%-50% 的范围,其核心影响因素包括来源的分子适配性、食物基质的协同或干扰作用、加工方式对结构的保护程度,以及个体消化功能差异。为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建议选择天然来源的磷脂酰丝氨酸(如蛋黄、大豆提取物),与适量脂质共同摄入,并避免高温油炸等破坏性加工方式。

本文来源于理星(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http://www.enzymecod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