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星(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菜单 Close 公司首页 公司介绍 公司动态 证书荣誉 联系方式 在线留言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公司动态 >基于CRISPR技术的磷脂酰丝氨酸合成酶基因功能验证研究
公司动态

基于CRISPR技术的磷脂酰丝氨酸合成酶基因功能验证研究

发表时间:2025-11-21

磷脂酰丝氨酸合成酶(PSS)基因负责合成磷脂酰丝氨酸(PS),而磷脂酰丝氨酸作为真核生物膜关键的带负电甘油磷脂,在细胞凋亡、胆固醇转运等诸多生理过程中作用关键。CRISPR/Cas9技术凭借精准、高效的基因编辑优势,常通过基因敲除、定点突变、过表达等策略验证该基因功能,目前已在植物、哺乳动物、微生物等不同研究对象中取得诸多成果,以下是具体的研究思路和相关实例解析:

基因敲除策略:验证基因核心生理功能

该策略通过CRISPR/Cas9敲除目标生物的磷脂酰丝氨酸合成酶基因,对比敲除株与野生株在磷脂酰丝氨酸含量、细胞生理状态及特定表型上的差异,明确基因的基础功能。

植物领域: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团队针对盐生植物盐角草,构建了其磷脂酰丝氨酸合成酶基因(SePSS)的CRISPR/Cas9基因打靶载体,并在盐角草愈伤组织中表达。结果显示,基因打靶后的盐角草细胞靶位点出现不同程度突变,磷脂酰丝氨酸的含量显著降低,细胞质膜在高盐环境下发生明显去极化,且在200mM NaCl处理下表现出敏盐现象;而野生型和过表达SePSS的细胞系则能维持膜极性和耐盐性,以此证实 SePSS通过调控细胞质膜极化参与盐角草的适盐反应。

哺乳动物细胞领域:研究人员在人类SV589细胞中通过CRISPR筛选发现,敲除磷脂酰丝氨酸合成酶1基因(PTDSS1)后,细胞内磷脂酰丝氨酸含量下降。此时低密度脂蛋白(LDL)来源的胆固醇虽能离开溶酶体,但无法正常转运至内质网,转而在质膜积累;而外施磷脂酰丝氨酸可恢复胆固醇向内质网的转运。这一结果证明PTDSS1合成的磷脂酰丝氨酸是胆固醇从质膜向内质网转运的关键调控因子,保障细胞胆固醇稳态。

定点突变策略:解析基因关键功能位点

该策略借助CRISPR/Cas9对磷脂酰丝氨酸合成酶基因的特定碱基进行编辑,实现酶活性中心或底物结合位点的定点突变,进而明确基因中关键氨基酸残基的作用,深入探究酶的催化机制。李晓淳团队在人类PSS1基因的研究中便采用了此方式:一方面,通过CRISPR技术构建了PSS1P269S功能获得性突变体,实验证实该突变体相较于野生型PSS1,催化合成磷脂酰丝氨酸的活性更强,而这种突变会导致Lenz-Majewsk综合征;另一方面,针对PSS1催化中心的组氨酸H172构建了H172A突变体,发现该突变体几乎丧失催化活性,同时若苯丙氨酸F168等底物结合相关残基发生突变,酶活性也会显著受抑,这些结果明确了H172PSS1催化磷脂酰丝氨酸合成的核心位点,而F168等残基对底物结合至关重要。

基因过表达策略:强化基因功能关联性验证

该策略通过CRISPR介导的基因定点整合,将磷脂酰丝氨酸合成酶基因插入细胞基因组的高表达区域,使基因过量表达,观察磷脂酰丝氨酸合成及下游生理过程的强化效应,进一步佐证基因功能。例如在盐角草的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CRISPR相关的载体构建实现SePSS基因的过表达,结果显示过表达细胞系中SePSS转录本数量显著上升,磷脂酰丝氨酸的含量同步增加,盐角草在高盐环境下保持细胞质膜极性的能力显著增强,耐盐性提升,与基因敲除株的敏盐表型形成鲜明对比,从正反两方面验证了SePSS对植物耐盐性的调控作用。此外,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过表达PTDSS1可促进磷脂酰丝氨酸合成,进而增强胆固醇向内质网的转运,缓解胆固醇在质膜的异常积累,进一步印证其在胆固醇代谢中的调控功能。

多重编辑策略:探究基因家族的协同作用

部分生物中存在多种磷脂酰丝氨酸合成酶同源基因,如哺乳动物的PTDSS1PTDSS2,利用CRISPR技术可同时对多个同源基因进行编辑,探究它们的功能冗余或特异性。研究发现,单独敲除小鼠的PTDSS1PTDSS2基因,小鼠均可存活,这表明两者在功能上存在一定冗余;但同时敲除这两个基因则会导致小鼠致死,该结果说明这两个基因共同介导磷脂酰丝氨酸合成,是维持小鼠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关键基因,且无法被彼此完全替代,为解析基因家族的协同作用提供了直接证据。

本文来源于理星(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http://www.enzymecod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