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星(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菜单 Close 公司首页 公司介绍 公司动态 证书荣誉 联系方式 在线留言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公司动态 >磷脂酰丝氨酸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及其跨血脑屏障能力评估
公司动态

磷脂酰丝氨酸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及其跨血脑屏障能力评估

发表时间:2025-08-20

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是一种富含于神经细胞膜的磷脂,具有改善认知功能、保护神经细胞等作用,但其临床应用受限于难以跨越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将它包载于纳米脂质体中,可通过优化载体性质增强其跨BBB能力,以下从制备方法和跨BBB能力评估两方面展开说明。

一、纳米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纳米脂质体的制备需结合磷脂酰丝氨酸的理化性质(如亲水性头部和疏水性尾部结构),选择合适的材料与工艺,以实现高包封率、均一粒径及稳定结构。

材料选择

主要膜材:除磷脂酰丝氨酸外,通常需搭配其他磷脂(如大豆磷脂、蛋黄卵磷脂)调节膜流动性,加入胆固醇稳定脂质bilayer结构,减少药物泄露。

辅料:可添加聚乙二醇(PEG)衍生物(如DSPE-PEG2000)修饰脂质体表面,形成“隐形”涂层,降低网状内皮系统清除,延长循环时间;也可引入靶向配体(如转铁蛋白、乳铁蛋白、肽段T7),通过BBB表面受体(如转铁蛋白受体)介导主动靶向。

常用制备工艺

薄膜分散法:将磷脂酰丝氨酸与其他磷脂、胆固醇等溶于有机溶剂(如氯仿、甲醇),旋转蒸发去除溶剂,形成均匀脂质薄膜;加入缓冲液(如PBS)水化薄膜,经超声或高压均质处理,得到纳米级脂质体。该方法操作简便,适用于实验室小规模制备,但包封率可能受其亲疏水性影响。

乙醇注入法:将脂质混合物溶于乙醇(有机相),快速注入搅拌中的水相(含磷脂酰丝氨酸或空白缓冲液),乙醇扩散后脂质自组装形成脂质体,再经超滤或透析去除游离药物和乙醇。此方法无需剧烈剪切,对磷脂酰丝氨酸的稳定性影响较小,可通过调节乙醇浓度和注入速度控制粒径。

乳化-溶剂挥发法:将脂质溶于有机溶剂(如二氯甲烷)作为油相,磷脂酰丝氨酸水溶液作为水相,高速搅拌形成W/O型乳剂;挥发有机溶剂后,脂质体在水相中固化,经均质处理得到纳米颗粒,该方法适用于水溶性药物的包载,可提高它的包封率。

高压均质法:通过高压均质机的机械剪切力,将粗脂质体分散为粒径均一的纳米脂质体(通常100-200nm),适合工业化放大生产,能保证批次稳定性。

制备后优化

需通过单因素实验或响应面法优化工艺参数,如脂质组成比例(PS与其他磷脂的比例)、胆固醇含量、药脂比、均质压力/次数等,以达到理想的粒径(通常50-300nm,利于BBB穿透)、zeta电位(近中性或弱负电,减少与血浆蛋白非特异性结合)和包封率(需≥60%以保证载药量)。

二、跨血脑屏障能力评估方法

评估磷脂酰丝氨酸纳米脂质体的跨BBB能力需结合体外模型、体内实验及成像技术,从定性和定量角度验证其穿透效率及靶向性。

体外BBB模型评估

细胞模型:常用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与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构建类似BBB的单层屏障,通过测定跨内皮细胞电阻(TEER)验证屏障完整性。将荧光标记的磷脂酰丝氨酸 纳米脂质体加入模型顶端(模拟血液侧),检测基底侧(模拟脑侧)的荧光强度,计算穿透率;或通过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内皮细胞对脂质体的摄取情况,分析其内化机制(如被动扩散、受体介导的胞吞)。

类器官模型:利用干细胞诱导构建脑类器官,其内部形成类似脑微血管的结构,可更真实模拟BBB微环境。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磷脂酰丝氨酸纳米脂质体在类器官内的分布,评估其穿透深度和靶向性。

体内动物实验评估

示踪与定量:对磷脂酰丝氨酸纳米脂质体进行荧光标记(如Cy5.5DiR)或放射性核素标记(如 ¹⁸F、⁶⁴Cu),经尾静脉注射后,在不同时间点处死动物,分离脑组织,通过荧光分光光度计或放射性计数仪测定脑内药物含量,计算脑靶向效率(脑内药物浓度/血液药物浓度),与游离 PS 或未修饰脂质体对比,验证纳米载体的优势。

成像分析:利用活体成像技术(如荧光成像、PET成像)实时监测磷脂酰丝氨酸纳米脂质体在体内的分布,观察其是否富集于脑组织,尤其是特定脑区(如海马体,与认知功能相关)。通过冷冻切片和免疫荧光染色,可进一步观察脂质体在脑内血管周围及神经细胞中的定位。

机制验证

若脂质体表面修饰了靶向配体,需通过竞争性抑制实验验证其跨BBB机制:在体外模型或动物实验中加入过量游离配体(如游离转铁蛋白),若磷脂酰丝氨酸纳米脂质体的穿透率显著下降,说明其跨BBB依赖受体介导的主动运输,而非单纯被动扩散。

安全性评估

BBB能力评估需伴随安全性验证,如检测动物注射后是否出现炎症反应(如细胞因子水平升高)、脑微血管损伤(如伊文思蓝渗漏实验),或通过病理切片观察脑组织是否存在异常形态变化,确保磷脂酰丝氨酸纳米脂质体在穿透BBB的同时不破坏屏障完整性。

三、总结与挑战

磷脂酰丝氨酸纳米脂质体的制备需通过材料修饰和工艺优化,平衡其稳定性与穿透性;跨BBB能力评估则需结合多层次模型,从体外到体内全面验证其效率与机制。目前的挑战在于如何进一步提高靶向性(减少非特异性分布)和穿透效率(应对BBB的多重屏障作用),未来可通过智能响应型脂质体(如pH敏感或酶敏感材料)实现BBB处的精准释放,为磷脂酰丝氨酸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处理中的应用提供支撑。

本文来源于理星(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http://www.enzymecod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