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脂酰丝氨酸在脑缺血损伤中的神经保护作用分子靶点探索
发表时间:2025-11-17脑缺血损伤时,磷脂酰丝氨酸(PS)会出现细胞膜外翻等异常分布,其神经保护作用主要通过调控磷脂转运相关蛋白、凋亡调控蛋白以及信号通路关键分子等靶点实现,以此减少神经细胞凋亡、维持脑组织稳态。以下是这些核心分子靶点及作用机制的详细探索:
磷脂转运相关蛋白靶点
这类靶点核心作用是维持磷脂酰丝氨酸在细胞膜上的不对称分布,减少其作为细胞凋亡“eat me”信号的暴露,进而降低缺血半暗带神经细胞死亡,是脑缺血损伤中其发挥保护作用的关键靶点。
跨膜蛋白30A(Tmem30a):该蛋白是P4-ATP酶的β亚基,对维持细胞膜内叶磷脂酰丝氨酸的富集至关重要。宣武医院的研究发现,脑缺血动物模型中,缺血半暗带区域的Tmem30a转录本显著增加,且这一变化与其暴露减少、神经元死亡降低及神经系统预后改善密切相关。而在Tmem30a基因敲除小鼠中,重组Annexin V蛋白减少磷脂酰丝氨酸暴露、缩小梗死体积的保护作用完全失效,这表明Tmem30a通过维持它的正常分布,激发内源性自我保护途径,是脑缺血损伤神经保护的核心靶点。
跨膜蛋白16F(TMEM16F):作为Ca²⁺依赖的双向转运酶,TMEM16F可介导磷脂酰丝氨酸在细胞膜内外的双向转运,是其暴露的关键调控因子。在脑缺血状态下,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的缺血半暗带神经细胞中 TMEM16F 表达显著升高。下调其表达能减少神经细胞的磷脂酰丝氨酸外翻,阻断凋亡进程,减轻小鼠的感觉和运动障碍,其机制可能与 TMEM16F 调控缺血状态下细胞膜脂质重分布有关,抑制该蛋白活性可降低磷脂酰丝氨酸的异常暴露,成为缺血性卒中处理的潜在干预靶点。
凋亡调控相关蛋白靶点
这类靶点通过结合磷脂酰丝氨酸或调控其相关的凋亡信号,阻止神经细胞过度凋亡,减少梗死灶扩大,对脑缺血后的组织修复意义重大。
Annexin V:该蛋白能特异性结合细胞膜外暴露的磷脂酰丝氨酸。研究证实,重组Annexin V蛋白可减少野生小鼠缺血/再灌注后的磷脂酰丝氨酸暴露,缩小脑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损伤。在临床层面,存在可挽救缺血半暗带的卒中患者体内,高水平Annexin V与较好的预后相关。其保护机制推测为通过结合外翻的磷脂酰丝氨酸,屏蔽凋亡信号,避免巨噬细胞识别并吞噬神经细胞,从而抑制神经元死亡。
磷脂酰丝氨酸合成酶1(PSS1):PSS1是调控磷脂酰丝氨酸合成的关键酶。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可通过提高神经元磷脂酰丝氨酸合成发挥神经保护作用,而用慢病毒转染PSS1的shRNA后,不仅其合成量显著减少,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Akt的激活作用和神经保护作用也被抑制,这说明PSS1通过调控磷脂酰丝氨酸合成,间接影响下游凋亡抑制通路,维持它的正常合成水平可减少脑缺血导致的神经元损伤,是其介导神经保护的上游关键靶点。
信号通路关键分子靶点
磷脂酰丝氨酸通过与这些信号分子结合激活或调控相关通路,改善神经细胞的能量代谢和存活状态,缓解脑缺血损伤,这类靶点多处于神经保护信号网络的核心位置。
蛋白激酶B(Akt):Akt 是PI3-K/Akt通路的核心分子,其磷酸化激活可抑制细胞凋亡。脑缺血缺氧会导致Akt磷酸化水平下降,而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可通过提高神经元细胞膜磷脂酰丝氨酸的含量,促进Akt激活,进而增强BDNF和Bcl-xl等抗凋亡蛋白的表达。侧脑室注射PI3-K抑制剂会显著削弱这一保护作用,表明磷脂酰丝氨酸通过激活Akt,串联起“PS合成增加-信号通路激活-抗凋亡蛋白表达”的保护链,Akt是该链条中的核心信号靶点。
蛋白激酶 C(PKC):磷脂酰丝氨酸可通过其带负电的磷酸基团与PKC结合并激活该激酶。在脑缺血状态下,神经递质合成与释放受阻会导致神经信号传导紊乱。PKC被激活后,能促进乙酰胆碱、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提升突触信号传递效率,改善脑缺血后神经功能障碍。同时,PKC 还可调控细胞膜上离子通道的活性,维持神经细胞内离子稳态,减少缺血导致的细胞水肿和损伤。
核因子κB(NF-κB):NF-κB是调控炎症反应的关键信号分子,脑缺血后该通路过度激活会导致TNF-α、IL-6 等促炎因子大量释放,加重神经组织炎症损伤。磷脂酰丝氨酸可通过抑制 NF-κB通路的激活,减少促炎因子的分泌,缓解缺血区域的炎症反应,减少炎症介导的神经细胞死亡,这一机制与其稳定细胞膜结构、减少炎症信号启动有关,NF-κB成为磷脂酰丝氨酸调控炎症相关神经保护的重要靶点。
本文来源于理星(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http://www.enzymecode.com/

EN




